关键字: 站内搜索:

详细内容

论共同犯罪中被告人互证的证据价值

来源:黑龙江孟繁旭律师事务所 日期:2008-07-30
        在共同犯罪案件的审理中,其中一名被告人的陈述是否能够用于证明其他共同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陈述被当作其他被告人犯罪的证据时,究竟处于什么样的证据地位?分析研究这类问题,对于解决共同犯罪的证据体系和证明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从证据学原理角度分类,诉讼程序中的共同被告人应包括两大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典型的共同被告人,指的是被诉讼事实设定为共同犯罪的主犯、从犯、胁从犯或教唆犯;第二种类型是单纯的共同被告人,指的是仅仅为同一诉讼程序中的复数被告人。比如,甲与乙两人共同贪污,乙在贪污的过程中又向他人行贿,法庭将乙的行贿犯罪纳人同一诉讼程序时,相对于贪污罪,乙为典型的共同被告;而相对于行行贿罪乙则为单纯的共同被告。共同被告人不仅存在于任意共犯,也存在于必要共犯,但两者在证据体系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任意共犯的证据体系相对分散,而必要共犯的证据体系则相对比较集中。在当代实体法中,有组织犯罪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犯罪形态,与传统意上的共同或集团犯罪存在着构成要件上的显著差别,其中的参与人并非绝对地构成同一犯罪事实的共同被告,故其证据体系往往更为复杂,对于共同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体系,法律的一般原则是承认其共同性和通用性,但共同被告人之一的陈述是这一原则的例外,这是因为,所有的共同犯罪的被告人在诉讼程序上虽然属于共同审理的对象,但基于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异,对于被告人的行为事实的立证则相对独立。特别是主犯与从犯地位差异、由复合行为构成的特殊共同犯罪形态、教唆人与被教唆人的不同行为方式等等,更需要采取严格区别的证明体系来确定其间的区别性。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对于共同被告人陈述的证明力能否直接作用于其他被告人,理论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严格区别说。严格区别说是以“传闻法则”为依据,认为被告人的陈述在证据属性上明显区别于证人证言,如果将一名共同被告人的陈述用于证明另一名共同被告人的行为事实,那么首先明显改变了陈述的证据属性,其次又必然剥夺了另一共同被告人的 “对质权”,即使法庭安排两名共同被告人当庭对质,也因为对质人的地位和对质的内容完全不同于证人证言的充分询问方式而难以达到传闻法则的要求。也就是说,严格区别说强调对被证明的共同被告人对质权的保障,认为共同被告人陈述的证明力只能作用于本人的行为,除此而外的适用都同传闻法则相冲突,其证据能力应当被否定。(二)统一说。统一说企图避免传闻法则的限制,认为共同被告人的陈述相对于其他共同被告人则具有证人证言的性质。两名共同被告人之间完全具有相互询问的权利和可能,在并不剥夺对方反对询问权的意义上,将共同被告人的陈述用于其他共同被告人犯罪行为的证明,并不适用一般意义上的传闻法则。但是,统一说的致命缺陷是误解了证人证言的法定条件,因为任何一名共同被告人,在同一诉讼程序中都不可能是与案件事实没有直接关系的第三人。所以,英美证据法及其相应的理论学说都竭力反对统一说,其重要的理论依据是,统一说抹杀了“对质权”的精神实质,严重混淆了陈述与证人证言之间的政策界限。
        事实上,对于共同被告人的陈述究竟能否用于其他共同被告人犯罪行为证明的问题,还需要明确区分共同被告人的不同类型和在诉讼中的不同地位而定。如上所说,对于典型的共同被告人而言,由于所有的被告人都被纳人同一犯罪事实的同一诉讼程序之中,故证据的作用目标相对比较单一,将其中一人的陈述适用于其他被告或者全部被告,其陈述的固有性质并未全部被改变,从证明力的角度上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被局限在程序和证据力的范畴之中。因此,如果陈述被适用于其他共同被告人,并且具有二次性补强证据,那么相应的陈述的证据力应当被肯定。相反,如果被适用的陈述本身就没有经过证据补强,那么证据力已经被否定的陈述毫无疑问不得再用于其他犯罪事实的证明。由此看来,陈述能否对其他共同被告人适用,关键问题在于二次性补强证据。这里,所谓的二次性补强证据,指的是作用于证据力已经被肯定的陈述的补强证据。换句话说,由于陈述本身必须具备补强证据,而一旦已经具备补强证据的陈述被适用于其他共同被告人,那么还需要具备第二次补强证据,该第二次证据补强的根本目的在于强化陈述发生第二次证明力时与被证明事实之间的关联性。
        对于单纯的共同被告人适用其他共同被告人的陈述,由于两名共同被告人分别被指控不同的犯罪事实,故该陈述的证明方向和证据价值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实际的作用相当于证人证言。此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二:第一,在同一诉讼程序之中如何保障被适用陈述的被告人的对质权;第二,该陈述在证据程序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首先,在同一诉讼程序中,两名地位不同的被告人之间存在相互对质的可能性,双方在法庭的组织下可以较为自由地进行交叉询问,即使采用分别审理的方法,两者也存在着相互询问的现实可能性,故被告人的交叉询问权能够得以保障。其次,对于该交叉询问是否属于对质权的实现,则存在着不同的理论观点。按照英美法的基本原则,对质权的客体应当是证人,也就是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故被告人与被告人之间的相互询问并非对质权的实现。而且,英美证据法理论还认为,同一诉讼环境中的共同被告人,尽管被指控的犯罪可能并不相同,但由于共同审理的程序将他们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故一方的证据被用于另一方,势必形成利益上的冲突,至少在作证的心理上必然形成一定的障碍,甚至造成所谓的被告人陈述的特权。所以,如果强调对被告人对质权的保障,就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单纯共同被告人之间的相互对质。但是,职权主义的证据思想并不简单否定共同被告人之间的对质,认为问题的实质在于审理的形式。换句话说,职权主义诉讼制度强调共同被告人在诉讼程序中的地位,如果单纯的共同被告人分别被置于不同的诉讼,那么其中之一的被告人陈述对于另一被告人而言,理论上应当具备完整而独立的证据能力,因而只需加以证据补强,就能产生第二次证明力。如果共同被告人被置于同一审判程序,那么共同被告人的任意陈述仅在证明其本人犯罪事实的范围内具有完整的证据能力,经过补强的陈述则构成独立的证据体系。但是,相对于其他共同被告人而言,共同审理中的陈述既不具备完整性,又明显缺乏独立性,因而必须将其证据方法的属性加以改变,才能产生证据力,这一观点已为日本最高法院的判例所采纳。按照日本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共同被告人的陈述如果处于共同调查和共同辩论的诉讼状态,那么对于其他共同犯罪人依然具有证据能力,除非法庭采取分离调查的方式或者仅将陈述笔录作为唯一的证据方式提交调查。据此分析,日本刑事诉讼法对于共同被告人陈述的证明范围,采取的是限制性统一说,其另一种重要的例证是,如果法庭将作陈述的共同被告人当作证人而传讯,并以其陈述对其他共同被告人作证,则该被告人具有拒绝出庭的权利。
        虽然鉴于此,但由于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法律渊源的不同,大陆法系又有其自己的特点。在大陆法系国家所采取的基本原主要特证为:(1)强调法官的内心确信而不问证据方法上的矛盾;(2)重视所谓的实际证明价值不问程序上的瑕疵。并且审判实践中表现为:一个共同被告人在法庭上作直接的陈述,该陈述一旦用于其他共同被告人,其证据属性相应转换为证人证言。但较多数证据法理论比较健全的大陆法国家,法庭在审理时都采取相应措施来保障被适用陈述的被告人的“反询问权”——当共同被告人陈述笔录或者陈述书用作其他共同被告人的罪证的,应当给予被适用的共同被告人辩解或提出反对证据的机会。在此笔者认为中国现行刑事法律制度中也是把共同犯罪被告人的陈述作另一被告的犯罪事实的证人证言,但所不同的是,法庭在审理时对被告人的“对质权”确难以得到确实的保障。因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57条“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斟验笔录和其它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并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1998]23号)第58条“未出庭的证人证言宣读后,经当庭查证属实的,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的有关规定,我国在刑事审判中一般不对证人证言采取对质,对审,交叉询问的方式。而当被告人的陈述被视为证人证言时虽然存在着当庭对质的可能性,但常常因刑事审判中法官对一般证人证言的处理态度而失去对质的机会。笔者认为,为了保障诉讼中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应当在刑事诉讼中建立起共同被告互证的对质制度并采取诉讼证据的补强原则。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笔者着重论述一下证据补强原则。
        谓补强规则,是指对于某些证据,认为它们存在弱点,必须与其他证据合并提出才能认定主要待证事实的规则。补强规则实质上是一种数量规则,即特定的言词证据必须在其他证据担保其真实可信性的条件下,才能发挥证明作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笔者认为此处的“被告人”应包括共犯被告人。根据此规定,在运用共犯被告人供述认定案件时,必须慎重,不能仅凭共犯被告人供述认定其有罪,也不能仅凭共犯被告人所作的供述认定其构成犯罪的主要事实。在运用共同犯罪被告人供述时,必须运用一定数量的证据对其证明力进行补强。笔者认为在诉讼证明中,对补强证据的范围和条件应作以下规定:
        (一)补强证据应是独立于共犯口供的证据。由于补强证据是用于补足口供的证据,因此共犯口供不能相互作为补强证据,补强证据必须与共犯口供出于不同来源,即只能是共犯口以外的证据
        (二)根据“孤证不能定案”的一般原则,对于只有共犯口供,没有其他证据证明的案件,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
        (三)补强证据应当与共犯供述相印证,并且能够证明与口供相关的部分待证事实的真实性
        (四)补强证据必须具有证据资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是直接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虽然补强证据在表象上看是对供述真实性的补充,但实质上其是用于认定犯罪事实的证据,因而补强证据本身必须具有严格证明方式所要求的资格。

所属类别: 事务所专题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版权所有:孟繁旭律师事务所        黑ICP备19007863号-1

    电话:0451-86350670 86350671 86350672 86350673 86350674 86350675 86350676 86350677 86350678

    传真:0451-86350679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241号  邮编: 150080

累计访问量:1199722